選擇大華 商機無限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联合国千年宣言:千年发展目标与发展权(2000-2015)

向下

联合国千年宣言:千年发展目标与发展权(2000-2015) Empty 联合国千年宣言:千年发展目标与发展权(2000-2015)

發表  ll 周六 7月 10, 2010 4:00 am

原载 http://news.163.com/09/0525/12/5A5K4RUO000120GR.html
  2000年9月8日,世界各国领导人云集纽约,参加千年首脑会议,通过了《千年宣言》。在《宣言》中,各国领导人就消除贫困、饥饿、疾病、文盲、环境恶化以及对妇女的歧视等,商定了一整套有时限且能够测量的目标和指标,它们被统称为“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MDGs)。千年发展目标内容主要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特别是发展权利。

  一、千年发展目标的主要内容

  千年发展目标承载着联合国所有成员国对促进发展的庄严承诺,现已成为国际社会衡量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准。它包括八项目标,以1990年为基准,预期到2015年基本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主要内容有:

  目标之一:消除极端贫困和饥饿

  靠每日不到1美元维持生活的人口减半

  实现充分和有效就业,使所有人包括妇女和青年有体面的工作

  挨饿的人口比例减半

  目标之二:普及小学教育

  确保所有男童和女童都能完成全部小学教育课程

  目标之三:促进两性平等并赋予妇女权力

  最好到2005年在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中消除两性差别,最迟于2015年在各级教育中消除此种差距

  目标之四:降低儿童死亡率

  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二

  目标之五:改善产妇保健

  产妇死亡率降低四分之三

  普及生殖健康

  目标之六:与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疟疾和其它疾病作斗争

  遏止并开始扭转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蔓延

  实现艾滋病治疗的全面普及

  遏止并开始扭转疟疾和其它主要疾病的发病率增长

  目标之七:确保环境的可持续能力

  将可持续发展原则纳入国家政策和方案;扭转环境资源的流失

  降低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到2010年显著减少丧失速度

  无法持续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减半

  到2020年使至少1亿贫民窟居民的生活有明显改善

  目标之八:全球合作促进发展

  进一步发展开放、遵循规则、可预测、非歧视性的贸易和金融体制。包括在国家和国际两级致力于良政、发展和减轻贫穷

  满足最不发达国家的特殊需要,包括对其出口免征关税、不实行配额;加强重债穷国的减债方案,注销官方双边债务;向致力于减贫的国家提供更为慷慨的官方发展援助

  满足内陆国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需要

  通过国家和国际措施全面处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使债务可以长期持续承受

  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为青年创造体面的生产性就业机会

  与制药公司合作,在发展中国家提供负担得起的基本药物

  与私营部门合作,提供新技术、特别是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好处

  二、发展与人权的关系

  千年发展目标囊括了全世界对发展的期望。它们不仅是发展的目标,还包括被普遍接受的人类价值和基本权利,即发展权、生存权、教育权、健康权以及妇女权利和儿童权利,等等。

  安全、发展和人权是联合国的三大支柱。这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人的生命总是以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作为必要保障的,若没有能够满足人的衣食住行需要的物质条件,人类的生命维持就会很困难。人类衣食住行的保障与改善、生存和生存质量的高低都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联系。在现代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帮助和保护,首先需要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基础。

  《联合国宪章》第55条指出:“为了创造基于尊重民族平等权和自决权原则的各国间和平友好关系所必需的稳定和福利条件,联合国应促进:1)较高的生活水准,充分的就业及经济和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条件;2)国际经济、社会、卫生和有关问题的解决及国际文化和教育的合作;3)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对所有人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普遍尊重和遵守。”

  198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发展权利宣言》指出:“发展权利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由于这种权利,每个人和所有各国人民均有权参与/促进并享受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发展,在这种发展中,所有人权和基本自由都能获得充分实现。”1993年的第二次世界人权大会通过的《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再次确认了《发展权利宣言》的规定,强调:“民主、发展和尊重人权与基本自由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2000年的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到:“体面的生活水平、足够的营养、健康、教育以及体面的工作不仅仅是发展的目标,而且它们也是人权。”

  《联合国宪章》、《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以及《儿童权利公约》等都包含了保护人民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以及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方面的主要内容。

  消除贫困是促进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它不仅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而且是促进和保护人权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保障各项具体权利的重要前提。

  然而,贫困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饥饿、疾病和贫困问题依然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武装冲突、社会动荡、艾滋病蔓延、人道主义危机以及恐怖主义等许多严重国际性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

  三、千年发展目标的进展情况

  现在是到2015年的中间点,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情况很不平衡。虽然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实现某些目标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但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仍然存在巨大差异。按照目前的趋势,相当一部分国家难以如期实现所有目标。即便是在一些中等收入国家,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数以百万的人仍处于极端贫困之中。

  现在,我们从贫困与饥饿、教育和卫生、环境可持续性、两性平等和妇女赋权以及全球发展伙伴等方面来探讨。

  (一)贫困与饥饿

  极端贫困人口在全世界范围有所减少,但仍有一些国家无法如期实现到2015年将贫穷人口减少到1990年的一半的指标。此外,在妇女赋权、使她们获得充分生产性就业和经济资源平等机会方面的总体进展不大,许多妇女依然生活在贫困之中。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世界上营养不良和饥饿人口比例已经下降,但无法获得足够食物的人数却增加了。根据联合国的估计,全球有大约10亿人挨饿,至少有20亿人营养不足。食品价格陡涨已使1亿多人陷入极端贫穷。因此,实现到2015年将饥饿人口比例减少到1990年水平一半的指标更为困难。减少儿童营养不良方面的进展也很缓慢,发展中国家体重不足儿童的比例从1990年的33%缩小到2005年的27%,远低于1990年水平减半的目标。目前,发展中国家大约有1.43亿五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从而加重了疾病对儿童的影响,降低了他们的健康和教育潜力。

  (二)教育和卫生

  2006年,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小学入学率达到88%,高于2000年的83%,但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到2015年所有男童和女童都能完成全部小学教育的目标面临严重的困难。在不少国家,教育质量不高,贫困儿童完成学业的机会较少,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学生基础学科的成绩水平也较低。在一些区域,教育中的性别差距仍十分普遍。

  1990年至2006年期间,全球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9.3%降至7.2%。但仍有不少国家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下降速度缓慢。在许多国家,营养不良和无法获得水和卫生设施仍是母幼健康状况不佳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每年有超过50万名妇女死于妊娠和生育相关并发症。2007年,全球估计有3320万名艾滋病毒/艾滋病感染者。在扩大治疗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2007年,中低收入国家需要接受治疗的970万人中,300万人在接受这种治疗。大多数国家正在积极努力向所有需要治疗者提供治疗,争取实现到2015年遏制并扭转艾滋病毒/艾滋病的蔓延等具体目标。

  目前,疟疾每年导致100多万人死亡,每年全世界疟疾病例有3.5到5亿。在结核病方面,虽然发生率在大多数地区已稳定下来,但病例总数仍在上升,估计2006年有920万新病例,170万人死亡。国际社会在制止和扭转与结核病相关的发生率、流行率和死亡人数方面仍面临挑战。

  全球大约10亿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25亿人缺乏基本的环卫服务。目前,使用改善的饮用水水源的人口比例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仅为58%,东亚为88%、西亚90%和北非92%。

  (三)环境可持续性

  保护环境对减少贫困和发展很重要,但在很多国家,对这一领域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世界范围的森林砍伐仍以每年大约1300万公顷的惊人速度在继续,世界上最具生物多样性的一些地区和老龄林生态系统,在东南亚、大洋洲、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森林丧失速度最快,导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自然灾害风险的增加,威胁着依赖森林的农村家庭和土著人民的生活。

  在很多地方,土壤和淡水资源正在严重枯竭和退化,荒漠化更加严重。尽管全球范围内保护区的规模有所扩大,到2006年,受保护的土地和海洋面积达2000万平方公里,但有些生态系统,比如湖泊和海域,基本上仍未受到保护。

  鱼类过度开发在继续扩大,大规模工业捕鱼的增加和对渔业准入的管理不力使这一问题愈发严重。目前,全世界的捕捞活动中,只有22%是可持续的,而1975年这一比例是40%。

  缺水问题是许多国家面临的严重问题。水的供应正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生活在缺水门槛值以下的人数约7亿,分布在43个国家;到2025年,可能会有30多亿人生活在缺水中。在大多数国家,气候变化使这一局势更为恶化。由于水资源的污染仍在增加,水资源短缺的压力将进一步加重。

  根据联合国有关机构估计,在过去的十五年时间里,全世界居住在贫民区的人口与城市人口同步增长。照目前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50年,世界贫民区人口将增加两倍,达到30亿。

  (四)两性平等和妇女赋权

  在消除教育领域的两性差距方面已经取得进展。最突出的是小学入学率,三分之二的国家在2005年实现了两性平等。但在确保没有入学的女童获得基础教育方面,各地区的进展很不平衡。在未能实现小学和中学入学率两性均等的113个国家中,只有18个国家有可能在2015年实现这一目标。在中学一级已实现两性均等的国家只有35%,在大学教育中已实现两性均等的国家只有3%。

  在全球范围内,妇女参加劳动队伍的人数增加了。在不包括农业部门的所有有酬工作中,妇女几乎占40%,而1990年为36%。全球的妇女失业率明显高于男子。在许多领域,妇女往往从事低薪、临时和非正式的工作。男女工资差距在世界各地继续存在。

  增强妇女在各国议会的代表人数已稳步取得进展,但各区域情况很不均衡。2000年至2008年期间,妇女在议会中的席位比例从13.5%增加到17.9%。妇女在议会中代表人数超过30%的只有20个国家。代表人数是衡量妇女影响决策能力的重要指标,然而,担任议会主持者的妇女人数仅从1995年的10%增加到2008年的10.7%。

  (五)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在贸易领域,发展开放、遵循规则、可预测、非歧视性的贸易和金融体制方面进展缓慢。2001年启动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以来,在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实质利益的贸易制度问题上始终没有达成协议。相反,各国正越来越多地致力于双边、多边和区域贸易、投资和其他经济协定。

  对最不发达国家的优惠待遇不断受到侵蚀。在免税市场准入和适用关税的平均水平方面,对最不发达国家的优惠待遇只在农业方面较为明显。

  扩大官方发展援助的努力遭遇挫折。2007年,仅有丹麦、卢森堡、荷兰、挪威和瑞典官方发展援助达到或超过其国民总收入0.7%的指标。来自发展援助委员会成员的净援助总额2007年下降到1037亿,占发达国家国民收入总和的0.28%。除了上述国家外,比利时、爱尔兰和英国达到了向最不发达国家提供的援助至少占其国民总收入0.15%-0.20%的指标。以实值计算,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量比2006年的水平下降了8.4%,而2006年已经低于2005年的最高水平。全面处理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的目标也未充分实现。

  关于艾滋病毒/艾滋病、疟疾和肺结核基本药物和治疗方面,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很多基本药物人们仍然负担不起。

  增进发展中国家获得新技术,对加速实现千年发展目标至关重要。在发展中国家,移动电话和电脑的使用已明显增多,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高收入与低收入群体之间,鸿沟不断加深。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方面仍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为此,联合国于2008年9月22日在纽约举行了关于非洲发展问题高级别会议,重申了对非洲的发展承诺。9月25日,联合国秘书长和联合国大会主席又共同召集了关于千年发展目标的高级别会议,回顾千年发展目标的前期进展,找出差距,并致力于凝聚各方力量、资源和有利机制来弥补差距。会议要求各国领导人宣布本国的具体计划与方案,以促进各计划和方案的贯彻与实施。

  四、中国与千年发展目标

  中国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预计到2015年,大多数目标都可实现。现在,我们对八项目标在中国的落实情况进行逐项分析:

  目标1:消除极端贫困和饥饿

  中国在减贫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非常显著。2008年由联合国和中国政府共同完成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根据中国政府贫困标准,中国农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1990年的8500万(占农村人口的9.6%)减少到2007年的1479万(占农村人口的1.6%),是最早提前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

  即使按照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采用的每人每天消费低于1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中国生活在贫困线下的农村人口的比例已经由1990年的46%下降到2005年的10.4%,也已完成千年发展目标的减贫任务。

  目标2:普及小学教育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1978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4%,小学毕业生升学率87.7%;2007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5%,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9%。

  中国在普及小学教育方面,不仅提前实现了所有男、女儿童都能完成全部小学教育课程的目标,并且继2007年为全国1.48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后,2008年又为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了学杂费。

  目标3:促进两性平等和赋予妇女权利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女性约占13亿总人口的一半。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发展,将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将妇女事业发展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并统筹实施。在过去的30年中,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妇女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不断得到保障。1995年在中国北京举行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对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007年5月,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发布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结果显示纲要各项内容实施情况总体良好。

  目标4:降低儿童死亡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政府通过立法、加强管理、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等途径,不断完善妇幼卫生法制建设,加强妇幼卫生法治管理,发挥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功能,深入开展妇幼卫生项目,使妇女儿童健康状况不断改善。1994年中国颁布了第一部保护妇女儿童健康权益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使母婴保健工作有法可依。2001年,中国政府又制定了2001-2010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国还公布了《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至此,中国的妇幼卫生工作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保护妇女儿童的健康起到了支撑作用。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承担了全国的妇女儿童保健工作。中国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已从1980年的64‰降至2007年的18.1‰。

  目标5:改善孕产妇保健

  改革开放30年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极大促进了妇女保健和生殖健康。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孕产妇健康和生殖健康问题,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逐步建立起一个包括《母婴保健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等在内的综合政策法律体系,为保障妇女权益、改善中国生殖健康状况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中国近年来不断加大医疗改革力度,正争取在2010年前建成涵盖孕期保健和生殖健康服务在内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中国还积极增加政府投入,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全力构建覆盖全国的妇女卫生保健体系,并不断提高孕产期保健和生殖保健服务质量。此外,中国还开展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民众对孕产妇保健和生殖保健的科学认识和观念。这些措施都极大提高了孕产妇保健和生殖保健水平,孕产妇死亡率大幅降低,同时生殖健康服务普及率不断扩大,中国妇女的生存和卫生状况得到了根本性改善。

  目标6:与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疟疾和其它疾病作斗争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重大传染病防治取得了明显进展。上世纪50年代,因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死亡人数居于全国人口死因第一位。经过多年的努力,2005年下降到第9位。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率先消灭了天花和脊髓灰质炎等重大传染病。自1985年首次报告艾滋病病例以来,中国的艾滋病防治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从1981年起,中国制定并实施了两个全国结核病防治十年规划,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中国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但多年来成功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2003年中国战胜了非典疫情,2004年成功地控制了禽流感传播,2008年四川大地震后也未爆发疫情。目前,中国已在中央、省、市、县四级设立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建立健全艾滋病、结核病、疟疾、血吸虫病、乙型肝炎等严重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

  目标7: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

  80年代起,环境保护被确定为基本国策,环境保护法律和制度不断完善。90年代,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后,中国第一次明确提出转变传统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进入新世纪,中国把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目标,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到战略任务的高度。中国将继续努力探索以尊重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融为宗旨,以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为内涵的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做的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坚持不懈地推动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423亿元资金,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环保设施等项目建设。全国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1149万吨,新增燃煤脱硫机组容量9712万千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59%,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4.42%和5.95%。近三年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0.0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6.61%和8.95%。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推进天然林、青海三江源等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中国还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目标8:建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中国始终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作为对外政策的一个基本立足点。中国的南南合作形式多样,涉及贸易、投资、技术等广泛领域,是全球南南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中国就在南南合作框架内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援助。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援助的规模和范围也逐步扩大。

  在2006年11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宣布免除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截至2005年底到期的政府无息贷款债务。截至2008年6月,中国已与33个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中的32国签订协议书,免除有关债务。

  截至2007年底,中国已向近160个国家提供了援助,建成了近2000个各类项目,并减免了49个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的374笔对华到期政府债务。中国还累计为近10万名外国官员及管理和技术人才提供了培训,向部分发展中国家派遣援外医疗人员约20,000人次。中国还在印度洋海啸等重大自然灾害中向受灾国家及时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帮助其灾后重建。非洲是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最为集中的大陆,也是中国对外开展南南合作的重要地区。根据中方统计,中非双边贸易额1999年为20亿美元,2007年则达到730亿美元。同时,中国在非洲的直接投资2004年为3.17亿美元,2005年为3.92亿美元,2006年达到5.19亿美元。2006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中国将于2007-2009年间向非洲国家提供3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和20亿美元的优惠出口买方信贷;为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中国将设立中非发展基金,基金总额逐步达到50亿美元。

  中国还积极参与一系列的区域合作,包括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等,希望借此推动并全面发挥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带来的效益。2004年5月,由中国政府和世界银行共同举办的全球扶贫大会在中国上海举行,就全球扶贫理念和实践进行了交流。中国在会上宣布向亚洲开发银行捐资2000万美元,设立“中国扶贫和区域合作特别基金”,用于支持亚太地区的扶贫事业和区域合作。同时还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签订共同建立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的协议。2005年5月,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成为国际社会开展扶贫交流与合作的又一平台。

  近年来,随着贸易和投资在南南合作中作用的上升,要求企业参与社会、环境等领域政策对话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政府和企业正快速的扩大私营单位在这些对话中的地位。例如,中国工商界日益认识到联合国全球契约的重要性。2000年以来,一系列的全球契约论坛已在中国举行。2007年7月,80多名中国工商界领袖出席了日内瓦全球契约论坛,是该会上最大的代表团。他们的出席体现了中国工商界对全球契约和南南合作更广泛的参与。 (本文来源:人民网 )

ll

文章數 : 63
注冊日期 : 2009-11-09

回頂端 向下

联合国千年宣言:千年发展目标与发展权(2000-2015) Empty 中国工人迫切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發表  ll 周六 7月 10, 2010 4:28 am

http://www.morbell.com/forum/viewthread.php?tid=351852&extra=page%3D1
今年春末入夏以来,国内媒体对工人事件的报道经历了一个戏剧性的大变化。先是主流媒体及互联网大量报道关于富士康工人跳楼与本田罢工,以及同时间发生的许多罢工运动,正如有左翼分子谈到的,主流舆论抖出了大量工厂管理与阶级冲突的细节,尽管对于工厂和工人斗争的全貌来说仍只是比较表面的,但这在中国特色的主流媒体历史上真可谓空前的。但是,当局一个内部命令下来,全国舆论就都令行禁止了,不仅都噤若寒蝉,而且大面积删除先前的报道,特别是涉及管理和冲突细节的报道都面临了“删无赦”的命运。关于媒体为被压迫者出头代言的神话,还有什么说辞,能比这个事实更好地教育人们呢?我们知道,那些住宅被强拆的市民,那些被大开发商和乡绅地痞夺取土地的农民,那些罢工的工人(这次本田工人就很突出),——都不乏指望媒体的。通过媒体的这个公开戏剧化的转变,抗争工农应该有所反思了。

如果有人把媒体的这种局限性,归结于官僚体制,那就错得离谱了(袒护资本家的自由派总是这样归结问题的)。当局的封杀行为并不简单出于“官本位”考虑,而分明是对阶级冲突的强烈忧虑,而且这种忧虑在六月份的众多主流媒体报道中,通过众多的大小老板、经济学家、学者、大学教授等等人公开地表达出来(这里我就不举例不引用了,因为其实网上有很多很多的这类有产谋士警告)。这种忧虑和恐惧,也反映在本文前述的自由派工运活动家韩东方身上,他虽流亡境外,却有与执政者共同的阶级认同(资产阶级)。这种情绪很明显地是表现出资产阶级在维护自身利益格局和统治秩序时,对捣乱分子带来的巨大风险的集体烦恼心情。

而且需要指出的是,现有媒体也绝对不是某些人想像的,完全是不情愿地被迫低头。在没有激进工运情况下,主流媒体充其量也只是要争取到同样一个以私有制和劳动力“正常”买卖秩序为基础的民主法制空间,主流媒体需要这样的空间来提供它的稳定地盘。更重要的是,主流媒体尽管总是力图发展某一种或多种批判的文化和特色,但是所有这些看似激烈的批判,都以维护资本统治秩序里特定意味的主流文化符号为宗旨,例如“正义”“良知”“良心”(这些已经算是崇高的理想了)。因而当资产阶级(统治阶级)面临整体上的危机时,这些媒体尽管的确有不乐意,但从他们绝大多数来说是自觉地收起锋芒,因为这样是符合他们的长远利益。

只当一方面统治阶级的危机危及许多媒体从业者(特别是其中的中下阶层)的生计,另方面产生了一个具有工人政权前景的激进工运时,媒体业界才可能有一部分或倾向或投入彻底的工人立场上。但是工人阶级不能坐等静待指望这样的前景,因为工人自己的革命行动才会引发媒体业界的革命化,而不能倒过来。而且,很现实的问题就摆在眼前:就是在当下,工人斗争正在发生(虽然报道少了,但工人绝大多数时候并不因为有媒体报道才反抗的),那么工人如何及时地把声音表达出来,既是为了争取其他工人、其他社会大众的团结奋斗,又是为了更有力地向资产阶级施加压力(例如通过发出抗议的声音,迫使政府等方面催促企业尽快正视和解决问题)。

就这次佛山南海本田罢工落幕后的谈判及工会操作,从6月4日至今,都差不多一个月过去了。整个过程工人是什么情况,是什么态度,我们看到的都是主流媒体发布的报道,而且都是已经比之前控制得更严密得多的情况,这种报道所表达的工人话语必定是做了精心的选取剪裁,或者加工伪造一番也并非不可能。工人没有自己的媒体,发不出声音,当工人网站试图与工人建立联系时又遭到了有关方面明确的阻击,而今又面临被关闭的局面。这种情况下,中国抗争工人的说话空间已被逼到了更狭小的境地。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1157910100jtxp.html

ll

文章數 : 63
注冊日期 : 2009-11-09

回頂端 向下

联合国千年宣言:千年发展目标与发展权(2000-2015) Empty 回復: 联合国千年宣言:千年发展目标与发展权(2000-2015)

發表  ll 周六 7月 10, 2010 4:44 am

[quote="ll"]http://www.morbell.com/forum/viewthread.php?tid=351852&extra=page%3D1
今年春末入夏以来,国内媒体对工人事件的报道经历了一个戏剧性的大变化。先是主流媒体及互联网大量报道关于富士康工人跳楼与本田罢工,以及同时间发生的许多罢工运动,正如有左翼分子谈到的,主流舆论抖出了大量工厂管理与阶级冲突的细节,尽管对于工厂和工人斗争的全貌来说仍只是比较表面的,但这在中国特色的主流媒体历史上真可谓空前的。但是,当局一个内部命令下来,全国舆论就都令行禁止了,不仅都噤若寒蝉,而且大面积删除先前的报道,特别是涉及管理和冲突细节的报道都面临了“删无赦”的命运。关于媒体为被压迫者出头代言的神话,还有什么说辞,能比这个事实更好地教育人们呢?我们知道,那些住宅被强拆的市民,那些被大开发商和乡绅地痞夺取土地的农民,那些罢工的工人(这次本田工人就很突出),——都不乏指望媒体的。通过媒体的这个公开戏剧化的转变,抗争工农应该有所反思了。

如果有人把媒体的这种局限性,归结于官僚体制,那就错得离谱了(袒护资本家的自由派总是这样归结问题的)。当局的封杀行为并不简单出于“官本位”考虑,而分明是对阶级冲突的强烈忧虑,而且这种忧虑在六月份的众多主流媒体报道中,通过众多的大小老板、经济学家、学者、大学教授等等人公开地表达出来(这里我就不举例不引用了,因为其实网上有很多很多的这类有产谋士警告)。这种忧虑和恐惧,也反映在本文前述的自由派工运活动家韩东方身上,他虽流亡境外,却有与执政者共同的阶级认同(资产阶级)。这种情绪很明显地是表现出资产阶级在维护自身利益格局和统治秩序时,对捣乱分子带来的巨大风险的集体烦恼心情。

而且需要指出的是,现有媒体也绝对不是某些人想像的,完全是不情愿地被迫低头。在没有激进工运情况下,主流媒体充其量也只是要争取到同样一个以私有制和劳动力“正常”买卖秩序为基础的民主法制空间,主流媒体需要这样的空间来提供它的稳定地盘。更重要的是,主流媒体尽管总是力图发展某一种或多种批判的文化和特色,但是所有这些看似激烈的批判,都以维护资本统治秩序里特定意味的主流文化符号为宗旨,例如“正义”“良知”“良心”(这些已经算是崇高的理想了)。因而当资产阶级(统治阶级)面临整体上的危机时,这些媒体尽管的确有不乐意,但从他们绝大多数来说是自觉地收起锋芒,因为这样是符合他们的长远利益。

只当一方面统治阶级的危机危及许多媒体从业者(特别是其中的中下阶层)的生计,另方面产生了一个具有工人政权前景的激进工运时,媒体业界才可能有一部分或倾向或投入彻底的工人立场上。但是工人阶级不能坐等静待指望这样的前景,因为工人自己的革命行动才会引发媒体业界的革命化,而不能倒过来。而且,很现实的问题就摆在眼前:就是在当下,工人斗争正在发生(虽然报道少了,但工人绝大多数时候并不因为有媒体报道才反抗的),那么工人如何及时地把声音表达出来,既是为了争取其他工人、其他社会大众的团结奋斗,又是为了更有力地向资产阶级施加压力(例如通过发出抗议的声音,迫使政府等方面催促企业尽快正视和解决问题)。

就这次佛山南海本田罢工落幕后的谈判及工会操作,从6月4日至今,都差不多一个月过去了。整个过程工人是什么情况,是什么态度,我们看到的都是主流媒体发布的报道,而且都是已经比之前控制得更严密得多的情况,这种报道所表达的工人话语必定是做了精心的选取剪裁,或者加工伪造一番也并非不可能。工人没有自己的媒体,发不出声音,当工人网站试图与工人建立联系时又遭到了有关方面明确的阻击,而今又面临被关闭的局面。这种情况下,中国抗争工人的说话空间已被逼到了更狭小的境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1157910100jtxp.html

ll

文章數 : 63
注冊日期 : 2009-11-09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